5月1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跌破7关口,中间价报6.9967,创近半年新低。
曾经,GDP“破8”和人民币汇率“破7”,是中国经济被反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民心理的“绑架”。但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破8”和“破7”逐渐祛魅。
汇率可想象成不同货币在某一时刻的“拔河比赛”。全球金融动荡、债务危机、大宗通胀、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助推美元指数波动反复,一定程度上放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这种波动也在可控范围。过去五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约4%,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差异不大。
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弹性越来越强,也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回顾前五年,从2018年4月初的6.26跌到2020年5月底的7.2,长达26个月。而最近一次,从6.3跌到7.3,仅用了8个月。反弹趋势看,从2020年5月底的7.2涨到2022年3月初的6.3,历经22个月,而从2022年11 月的7.25,涨到2023年1月中旬的6.7,仅仅为时3个月。市场供求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外汇市场有能力实现自主平衡。
在基本面支撑下,我们多次破7,也多次返7。破7关口并不重要。正如,央行行长易纲此前所言,“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近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度破“7”又回到“7”以下,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在全球各种货币中,人民币都非常稳健。
反观多个G10货币,在2022年创下世纪之最。欧元对美元跌破平价,活久见。而最惨G10货币并非欧元,而是日元。2022年,日元一度跌破150关口,创下1990年以来新低,导致日本央行不得不采取“世纪干预”。
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中国始终没有提高利率,而是选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从“不可能三角”原理出发,通过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来维护国内经济稳定,这对中国金融开放也兼具重要意义。
汇率市场也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现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原来我们担心汇率大起大落、资本大进大出,冲击经济金融稳定,但历经疫情三年极端市场的考验,我们对人民币更具信心。
汇率稳定与老百姓的福祉息息相关。稳汇市,关键在于稳住市场预期,稳住公众信心。从监管的角度,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关键时点及时进行科学解释,引导好市场预期。
能源危机、全球经济衰退、俄乌冲突并未结束,让全球复苏前景仍然堪忧。反观非美货币2022年的大幅波动,多数根源于自身经济的“溃败”。汇率的拔河赛还在持续,谁能站稳经济面,谁就能更具韧性。
经济稳则金融稳,经济强则货币强。颇具共识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变。当我国经济向好修复预期较强而海外发达经济体衰退压力抬升,2023人民币升值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