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年度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密云区召开。会上,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作《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 探索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主旨发言,推出密云区“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路线图。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密云区就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区教育“两委”积极探索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努力拓展开发劳动研学实践基地,校内外双向发力,有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探索并形成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课程化,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推进“新中考”改革,探索生物、地理、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凸显整合与创新;将劳动内容常态化,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凸显协同与互动;将劳动条件特色化,致力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凸显投入与拓展。
借力区位优势
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
“这条叶枝细弱老化,又太密集,会导致营养缺失,应该剪掉……”在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葡萄园夏季管理”劳动课上,五年级学生屈佳欣对于葡萄藤枝叶的修剪十分熟练。该校校长孙翠明介绍,作为一所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农村学校,学校依托地处葡萄种植盛产基地、“酒乡之路”的地域优势,建造1500平方米葡萄乐园基地,开展“葡萄树”主题劳动教育。“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新时期农村孩子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希望能通过学校的实践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孙翠明说。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密云区大城子学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将劳动教育和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山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学校设有“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中药材博物馆”“中医药体验馆”等,为劳动教学做好硬件保障。在开发特色中草药种植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将更多科技内容引入劳动课堂。
据了解,密云区教委会同区文旅局、区农业农村局,深入一线调研,集全域资源,构建了“以一条科技创新为核心,四条特色主题教育路线为重点,多元力量为支撑”的“寻密”劳动实践、研学旅行体系为学生全方位接受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发课程资源
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
从种葫芦、观察葫芦生长到摘葫芦、画葫芦,在东邵渠小学,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葫芦乐园”。“不仅在学校里种植葫芦,很多孩子家里也种植葫芦,有时候大家会相互比较谁家的葫芦长得大,谁家葫芦养护得更好,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里是一脉相承的。”学校美术老师胡楠说。
在推进劳动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密云区调动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学生实践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开展“家庭‘五个学’”,即“学整理、学清洗、学护理、学烹饪、学治家”。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共同制定“家庭劳动清单”方式,做好家庭劳动教育。将宿舍、食堂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充分发挥宿管教师、生活教师、成长导师、厨工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双手,使宿舍具有“家的温馨”,食堂增添“家的味道”。
开展“校内‘五个一’”,即落实一项课程、建立一个基地、做好一次扫除、开展一次竞赛、开展一系列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校外‘三个进’”,即:进基地、进社区、进企业。实施“1+N+X”机制,即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走进1次科技园区、大型工农业或手工业、特色产业园区开展劳动体验,每学期N次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X则表示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走进相关的企业。
强化劳动课程“基地化”实施,与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签署协议实施《密云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共同探索建立“互联网+”“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企业+”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编织劳动教育协作网络,借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式提供劳动实践空间与平台;用直播、短视频、Vlog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跨学科劳动实践
生物老师带领同学们观察花的结构、传粉,种子的萌发以及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历史老师讲解农耕文化,地理老师利用比例尺知识组织学生绘制农耕图……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书记、校长周长富认为,在学校开展的融合多学科的综合型劳动课程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的学习保持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密云区中小学将劳动教育作为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深挖教学素材,开展跨学科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发掘劳动技能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吸纳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为“教育合伙人”,共同开发纸工、布艺、刺绣、篆刻、烙画等工艺品制作项目,推动劳动实践与课后服务的深度融合;融合现代科技,深化学校创客空间的创建与使用,探索多层次、全领域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项目研发,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杨福军表示,下一步,密云区将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体系的构建,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地共同体”,开发“精品课程路线”,服务密云、服务北京;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科技的协同互融,以“科技+劳动”的方式,提升并满足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劳动促创新,筑牢人才培养之基。